您的位置 : 首页 > 小说资讯 >

浮影成歌的小说玉苏先生,白水,那座全文在线阅读

发表时间:2025-07-17 15:14     编辑:清旖

玉_这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神作,我也看了四五年小说了,小说界的套路也都见了一遍。但看到这本小说却给了我眼前一亮的感觉。

作者:浮影成歌 状态:连载中 类型:言情
立即阅读

《玉》 小说介绍

主角是苏先生,白水,那座的《玉》,是作者“浮影成歌”的作品,主要讲述了: 1序幕·初闻我被送到听雨轩时,正值江南的梅雨季。车马颠簸的疲惫,加上我素来孱弱的身体,让我初抵此地时,几乎是被人搀扶着走进那扇月洞门的。父亲说,此地主人苏先生是他的故交,一位真正的隐士,园林清净,最宜养

《玉》 第1章 免费试读

1序幕·初闻我被送到听雨轩时,正值江南的梅雨季。车马颠簸的疲惫,

加上我素来孱弱的身体,让我初抵此地时,几乎是被人搀扶着走进那扇月洞门的。父亲说,

此地主人苏先生是他的故交,一位真正的隐士,园林清净,最宜养病。听雨轩果真名副其实。

这是一座被水与绿意浸透的园林。粉墙黛瓦,曲径通幽,细雨时常不知从何处飘来,

打在芭蕉叶上,滴在青石板上,汇入庭院中央那方小小的池塘里,发出清脆或沉闷的声响。

终日里,除了风声、雨声、鸟鸣,再无半点喧嚣。而这座园林的主人苏先生,

比他的园子还要安静。初见他时,他正坐在水榭的窗边看书。一身素色长衫,

侧面轮廓清隽如山水画里的远山。他并未起身,只是从书卷上抬起眼,目光平淡地扫过我,

微微颔首,便算作招呼。那眼神深不见底,像园中那口终年不见阳光的老井,幽深,清凉。

他话很少,平日里若无必要,几乎不开口。多数时候,他或是在书房临帖,或是在水榭观雨,

或是在竹林边的亭子里烹茶。他身上总有一股淡淡的墨香与茶气,

混合着园中湿润的草木芬芳,构成了一种令人安心,却又不敢轻易靠近的气场。

仆妇们对他敬畏有加,行动间总是屏气凝神,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我也学会了沉默,

每日里在长廊下踱步,看雨丝织成的帘子,看池鱼摆动的尾鳍,日子过得像一碗温吞的白水。

身体在这样的静养中的确渐渐好转,心却仿佛被这无边的雨季泡得有些发霉,

生出一些莫名的、细微的骚动。变故发生在一个格外沉闷的雨夜。

白日里的暑气被雨水压在低空,凝成化不开的湿热。我辗转难眠,索性披衣起身,

推开了通往庭院的窗。雨势不大,淅淅沥沥,像无数细小的蚕在啃食着桑叶。

就在这片单调的背景音中,一缕极细、极清越的声音,宛如一根冰凉的银针,

轻轻刺破了夜的帷幔。是箫声。那声音初起时,像是从极远处传来,带着水汽的氤氲,

朦胧而空灵。它不成曲调,只是一两个长音的试探,悠长,绵软,带着一丝漫不经心的慵懒。

然而,就是这不成调的声音,却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拨动了我心中那根久未共鸣的弦。

我屏住呼吸,循声望去。在园林的深处,苏先生那座独立的书房“问心斋”,

还亮着一豆温暖的烛光。想来,箫声便是从那里传出的。接着,那箫声开始有了起伏。

它不再是简单的长音,而是化作了流动的旋律。那旋律并不高亢,也无激昂,

它像月光下缓缓流淌的小溪,清澈见底,偶尔被石子激起一圈圈温柔的涟漪。箫声里有叹息,

有低语,有徘徊,有眷恋。它不像是在对人诉说,更像是一种自言自语,

一种极其私密的、对内心的审视与抚慰。我从未听过这样的音乐。它不追求悦耳,

却每一个音符都准确地敲在心上最柔软的地方。那湿热的、令人烦躁的夜晚,

似乎也因这箫声而变得清凉、澄澈起来。我倚在窗边,痴痴地听着,

直到最后一个尾音如羽毛般轻轻落地,消散在雨声中,才发觉自己已是满面泪痕。那一夜,

我彻底失眠了。脑海中反反复复回响的,都是那段清冷又缠绵的箫声。从那天起,

我心中那片温吞的白水,被投入了一颗石子。我开始在白天有意无意地观察苏先生,

试图从他那张波澜不惊的脸上,找出与那夜箫声相关的蛛丝马迹。可他依旧是那个他,清冷,

淡漠,宛如一块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的古玉,看不出任何缝隙。然而,越是如此,

我心中的好奇就越是疯长。那支能发出如此声音的箫,究竟是何模样?而又是怎样的一颗心,

才能驱动那样的箫声?一个念头,如雨后春笋,固执地从心底冒了出来。我想学箫。我想,

亲手触碰它,亲口感受它,亲身吹出那样的声音。2第一章·拜师这个念头一旦生根,

便如藤蔓般迅速缠绕了我所有的思绪。我变得坐立不安,好几次看到苏先生独坐的身影,

都想冲上前去,却又被他周身那股生人勿近的气场所逼退。我深知自己的请求有多么唐突。

我与他非亲非故,不过是借住的客人。况且,从他对那箫声的珍重态度来看,

那必然是他极为私人的领域,轻易不容外人踏足。犹豫了数日,

那晚的箫声却夜夜在我梦中回响,撩拨得我心痒难耐。终于,在一个雨后初晴的午后,

我看见苏先生正在竹林边的石桌上擦拭一套茶具。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

在他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他的动作专注而优雅,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我知道,

若再错过,我可能就再没有勇气了。我深吸了一口气,带着满腔的湿润草木香,

缓缓走到他面前。“苏先生。”我轻声唤道,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微颤。他并未抬头,

只是手上擦拭杯子的动作停顿了一下。“嗯?”他应了一声,声音平淡,听不出情绪。

“我……”我绞着衣角,感觉自己的掌心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我……听闻先生精通音律,

尤其箫艺卓绝。”他终于抬起了眼,目光落在我脸上,依旧是那样的清冷,

却似乎多了一丝探究。“听闻?”我的脸颊“腾”地一下热了起来,窘迫地低下头,

“是……是晚辈斗胆,前几日雨夜,无意中听到了先生的箫声。”空气瞬间凝固了。

我能感觉到他的目光在我头顶停留了很久,那目光仿佛有实质的重量,

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我心中后悔不迭,只觉得像是窥探了别人秘密的小贼,被当场抓获。

良久,才听到他淡淡的声音:“听到了,又如何?”我猛地抬头,撞进他深邃的眼眸里。

我看到了自己窘迫而又充满渴望的倒影。“晚辈……晚辈心向往之,

斗胆……想向先生拜师学箫。”我说完这句话,几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然后便垂下眼,

等待着审判。我预想了无数种拒绝的方式,或是直截了当,或是委婉推脱。然而,

苏先生却出乎意料地沉默了。他再次低下头,拿起一只白瓷茶杯,

用丝帕缓慢而仔细地擦拭着,一圈,又一圈,仿佛那上面有什么永远擦不净的痕迹。

时间在这一刻被拉得极长。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还有竹叶间传来的沙沙风声。

“为何想学?”终于,他开口了,声音依旧平静,却像是在问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为何?

我愣住了。是为了排遣无聊?是为了一时兴起?还是为了满足那不可告人的窥探欲?都不是。

我想了想,认真地回答:“因为先生的箫声,让我觉得……安静。”他擦拭的动作又停住了。

“安静?”他重复了一遍,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玩味,“我的箫声,扰了你的眠,

你却说它让你觉得安静?”我的脸更热了,支吾道:“是……是心里的安静。那晚之前,

心是浮的,躁的。听了先生的箫声,它才仿佛……沉了下来。”苏先生久久没有说话。

他将擦拭好的茶杯一一摆好,然后抬眼看着我,那目光似乎穿透了我的皮囊,

直视我内心的想法。“学箫,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我这一门。”我心中一喜,

他没有直接拒绝!我连忙道:“晚辈不怕苦。”他轻轻摇了摇头,

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几乎看不见的弧度。“我要的,不是不怕苦。”他顿了顿,

一字一句地说,“我要的是,心。”“心?”我有些不解。“***,非口舌之技,

乃心气之学。”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每一个字都敲进我的耳朵里,“气,源于丹田,

发于心肺,经由喉舌,注入箫管。心不静,则气不匀;气不匀,则音不纯。

你若只是想学一首悦耳的曲子,大可另寻名师。我这里,不教那个。”他的话语玄之又玄,

我却仿佛抓住了些什么。他说的“心”,似乎正是我所追求的“安静”。“先生的意思是,

学箫之前,先要修心?”他凝视着我,眼神中似乎有了一丝赞许。“可以这么说。

”他站起身来,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你若真有此心,明日辰时,到问心斋来。

我先看看你的‘根器’。”说完,他便转身,沿着竹林小径,缓缓走远了,

留下我一个人站在原地,心脏怦怦直跳,一半是紧张,一半是抑制不住的狂喜。

3第二章·识器与纳气第二天,天还未大亮,我便已醒来。整整一夜,

我几乎都在半梦半醒之间度过,脑子里反复琢磨着苏先生那句“根器”。我仔细梳洗,

换了一身素净的衣衫,在天光微曦中,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

第一次走向了那座名为“问心斋”的书房。问心斋远离主屋,

藏在园林最深处的一片紫竹林后。斋前有一方小小的天井,种着几株兰草,

青石板上还带着清晨的露水。我站在门前,还未叩门,门便“吱呀”一声,从里面打开了。

苏先生依旧是一身素色衣衫,正站在书案前研墨。他没有看我,只是淡淡地说:“进来,

关上门。”我依言而行,心跳得厉害。这是我第一次踏入他的私人空间。斋内陈设简单至极,

四壁皆是书架,满满当当的全是古籍。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好闻的味道,

是旧书纸张的沉静、新墨的清冽和淡淡的檀香混合在一起,交织成一种让人心神宁静的气息。

他依旧在不紧不慢地研着墨,墨锭在砚台上画着圈,发出沙沙的轻响,

是这静谧空间里唯一的声响。他似乎完全忘了我的存在,我也不敢出声打扰,

只能安静地站在一旁,像一尊木雕。我不知道他这是何意,难道所谓的“看根器”,

就是罚站吗?我的身体本就弱,站得久了,渐渐有些气浮。正当我快要撑不住的时候,

他终于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他从身后的一个长条锦盒中,取出一件物事,轻轻放在了书案上。

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了过去。那是一支箫。一支通体洁白,温润如凝脂的玉箫。

在清晨的微光下,它散发着柔和而内敛的光泽,仿佛不是人间俗物,而是月宫中的仙品。

这一定就是那夜发出天籁之音的箫了。“过来。”苏先生的声音打破了我的凝思。

我走到书案前,目光依旧胶着在那支玉箫上。它太美了,美得令人窒息,让人不敢轻易触碰。

“拿起它。”他命令道。我犹豫了一下,伸出手。指尖初初碰到玉箫的一刹那,

一股冰凉的触感传来,激得我微微一颤。那凉意顺着指尖,仿佛瞬间传遍了四肢百骸。

我小心翼翼地将它捧在手心,只觉得它分量十足,沉甸甸的,玉质细腻光滑,

握在手中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贴合感。“感觉到了什么?”他问。“凉,”我老实回答,

“很光滑,也很沉。”“还有呢?”他的目光似乎在鼓励我继续说下去。我闭上眼睛,

试着用所有的感官去体会。我用指腹缓缓摩挲着箫身,感受那上面精心雕琢的、细微的纹路。

我将它凑近鼻端,能闻到一股极淡的、类似雨后青石的气息,

又似乎带着一丝他身上独有的、清冷的檀香味。“它有生命吗?”他突然问。我睁开眼,

有些茫然。“万物皆有灵。”他走到我身侧,声音就在我耳边响起,

温热的呼吸拂过我的耳廓,让我一阵战栗,“你若只当它是个死物,

它便永远不会为你而歌唱。你要亲近它,熟悉它,把它当作你身体的一部分,

你的气息才能毫无窒碍地在其中流淌。”他伸出手,覆盖在我的手上。他的手很凉,

和玉箫的温度相似,但那份凉意之下,却又仿佛蕴藏着一股力量,沉稳而坚定。

他的手指修长,骨节分明,就那样覆在我的手背上,带着我,或者说,带着我的手,

重新去感受那支箫。“你看,”他的声音低沉而缓慢,充满了引导性,“这里的弧度,

是为了贴合你的掌心。这里的吹口,要用你的下唇去轻轻承托。这些音孔,是它呼吸的门户,

等待你的指尖去开启与关闭。”在他的引导下,这支冰冷的玉箫仿佛真的活了过来。

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开始与它建立一种微妙的联系。他的手并未用力,

只是轻柔地带动着我,但那份若有若无的触碰,却比千言万语更令人心神不宁。

我的脸颊渐渐发烫,连呼吸都变得有些紊乱。“你的气乱了。”他敏锐地察觉到了,

松开了手,退后一步,恢复了那份清冷的距离感,“学箫的第一步,不是吹,而是纳气。

”他让我将玉箫放回书案,然后在斋内的***上坐下。“盘膝,闭眼,脊背挺直,

双手自然放于膝上。”他如同禅师指导弟子入定一般,下着指令,“忘掉你周遭的一切,

也忘掉你自己。现在,你只是‘一呼一吸’。”我照着他的话做,但心里却乱成一团麻。

方才他手掌的温度,他靠近时清冽的气息,和他那富有磁性的话语,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专注于你的呼吸。”他的声音再次响起,仿佛有镇静人心的力量,

“感受气流如何从鼻腔进入,缓缓沉入你的丹田。丹田是气的海洋,你要学会将气蓄满,

而不是让它浮于胸肺之間。”他开始用语言引导我。“吸……要深,要缓,要绵长,

如同春蚕吐丝,不可中断。想象清凉的、纯净的元气,被你纳入身体的最深处。

”我努力地跟随着他的引导,慢慢地,心神似乎真的被那“一呼一吸”所占据了。

“呼……要更缓,要匀,要细,如同一缕若有若无的青烟。将体内的浊气,全部吐尽,

但不可泄力。要留有余地,气断而意不断。”他的声音变得愈发轻柔,像是在催眠。

我完全沉浸在他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一呼,一吸,仿佛一个轮回。身体里的浮躁之气,

似乎真的随着每一次呼出而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沉静的、充盈的感觉。不知过了多久,

当我感觉自己仿佛快要坐化成一尊石像时,他的声音才再次响起:“今日就到这里。

往后每日清晨,你都来此,先练一个时辰的吐纳,再谈其他。”我缓缓睁开眼,

只觉得神清气爽,身体里那份久违的孱弱感似乎都减轻了些许。斋内的光线已经明亮了起来,

窗外的鸟鸣也变得清晰。我起身向他行礼:“谢先生教诲。”他只是微微颔首,

重新坐回书案后,拿起一卷书,又变成了那座清冷的冰山。

仿佛方才那个循循善诱、在我耳边低语的,是另一个人。我恭敬地退出了问心斋。阳光正好,

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我低头看着自己的手,上面似乎还残留着玉箫的冰凉,和他手掌的触感。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所谓的学箫,恐怕学的不仅仅是箫。

4第三章·指法与初音日子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吐纳练习中过去了。每日辰时,

我准时出现在问心斋。苏先生总是在那里,或是在看书,或是在临帖。他不说话,

我便自觉地在***上坐下,开始那漫长而枯燥的呼吸练习。起初,我总是心猿意马,

难以入定。他手掌的温度,那支玉箫的质感,总是不合时宜地闯入我的脑海。但渐渐地,

我发现这吐纳之法确有奇效。我的气息变得悠长而平稳,连带着我那颗浮躁的心,

也仿佛被一点点地磨平了棱角,沉静了下来。苏先生始终没有再让我碰那支箫。

它就静静地躺在锦盒里,像一个遥远而美丽的梦。他似乎在考验我的耐心,

而我也倔强地不问,只是默默地做着他要求的一切。大概过了半月有余,

在我又一次完成吐纳,睁开眼时,发现那支玉箫已经被他放在了我面前的矮几上。我的心,

瞬间又活了过来。“你的气,稳了些。”他淡淡地评价道,这已是极高的赞许了。“今日,

教你指法。”他将玉箫拿起,递给我。“学我方才的样子,坐好。”我学着他的姿态,

在***上挺直脊背,将玉箫的尾端轻轻搁在膝上,吹口则靠近唇边。“***,身要正,

心要松。身正则气顺,心松则音柔。”他一边说,一边开始演示,“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拇指托住箫身,其余手指自然弯曲,用指腹,而非指尖,去盖住音孔。

”他的手指在玉箫的音孔上移动,动作轻灵而优雅,像是在抚摸情人的肌肤。“每一个音孔,

都是一个心门。你要用最温柔的力度去触碰它,盖住它时要严丝合缝,不留一丝缝隙,

否则气就会从这里溜走,不成声音。”我笨拙地模仿着他的动作。我的手指僵硬而不知所措,

不是用力过猛,就是留有空隙。他看着我,微微皱了皱眉,然后站起身,走到了我的身后。

我的脊背瞬间绷紧了。他没有说话,只是俯下身,伸出双手,从后面环住了我。

他的胸膛若有若无地贴着我的后背,将我整个人都笼罩在他的气息里。那股清冷的檀香味,

此刻变得无比清晰,无比浓郁。然后,他的手,覆上了我的手。我的身体猛地一僵,

几乎要停止呼吸。他的手依旧是凉的,但此刻贴着我温热的手背,那份凉意反而像一股电流,

让我浑身都起了细微的战栗。“放松。”他的声音在我头顶响起,沉稳,不容抗拒,

“你的身体太僵硬,气就无法流动。”他用他的手,包裹着我的手,

耐心地、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调整我的姿势。“你看,大指要这样托住,给它一个支点。

”他的指腹轻轻按了按我的拇指关节,“食指、中指、无名指,要像这样,微微拱起,

玉
浮影成歌/著| 言情| 连载中
主角是苏先生,白水,那座的《玉》,是作者“浮影成歌”的作品,主要讲述了: 玉小说免费阅读完整版,是作者浮影成歌又一力作,1序幕·初闻我被送到听雨轩时,正值江南的梅雨季。车马颠簸的疲惫,加上我素来孱弱的身体,让我初抵此地时,几乎是被人搀扶着走进那扇月洞门的。父亲说,此地主人苏先生是
相关文章